下马乡这里地势崎岖不平,自古以来就民风彪悍,盗匪辈出,之所以被称做“下马”乡,就是剿匪的官兵到这里不能骑马了,才因之得名。
解放后,这里的匪患闹到五八年才彻底平息,这还是采用了“只究首恶,其余不问”的策略,否则的话,乡里的自然人口减员三分之一都未必剿得平。
等文革开始之后,阴平县有人提出要清算下马乡山民手上欠着人民的血债,结果一夜之间,无数青壮汉子持起猎枪重艹旧业,搞得前来清算的红卫兵小将们死伤狼籍,一时间无人敢再踏入下马乡。
最后还是凤凰地区和阴平县的革委会先后确认,下马乡这里属于人民内部矛盾,这阵风波才逐渐平息。
后来又是有军队响应号召前来“支左”,不过当时的群众团体都是左派,部队本想是“一碗水端平,支左不支派”的,但事实上还是搞成了支派,这次下马乡被卷了进来,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之后,山民们再次啸聚山林充当了绿林好汉。
直到“十年浩劫”结束,好汉们都没出山,再次平静就是79年的事儿了,那还是县政斧借着落实政策的机会,放出了“自首不究”的风,又号称再不听话就要调来军队围剿,后来又诱捕了几个名声响亮的家伙,三管齐下,才将局面稳定了下来。
自此,下马乡成了阴平人提起来就头疼的地方。
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,为了下马乡的铝土矿,也为了驯服这些悍勇的家伙,县政斧拨款修了一条路,这里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,下马乡才逐渐摆脱了留给别人的“土匪”印象。
铝矾土能外运了,下马乡这儿风波再起,随着各路亡命纷纭而至,山民们头一次发现,原来这世界上还有比他们还不怕死的主儿。
几番较量之后,亡命徒们逐渐在下马乡站住了脚,开始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。
尝到厉害之后,山民们也不想跟外来的势力叫阵,毕竟现在的生活条件改善不少了,而且平安的生活也是人人都向往的,可是这些外来势力一旦过分地压榨本地人,那也绝对没好果子吃。
打大仗山民们打不起,但时不时地挖个陷阱放个冷枪,干掉个把两个落单的家伙,那是轻松至极的事情。
这些外来势力领教了“土匪之乡”的厉害之后,倒也不敢再小看这些老实巴交的山民了,像现在采用的就是“拉拢分化”的策略,每个势力里都有那么一部分本地人。
现在阴平警察局的一干领导倒是跟那里没什么关系了——最起码摆在明面上的是没有了,不过,一般警察不凑上二三十个也不敢去那里,至于下马乡派出所的警察,那就彻底地同各个势力沆瀣一气了,大事儿不管只管小事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