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书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爱书网 > 帝国风云 > 第一百零七章 妥协

第一百零七章 妥协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冯承乾与提尔皮茨来到波茨坦皇宫的时候,腓特烈三世刚刚送走了法金汉与鲁登道夫等陆军将领。

现在,帝国最大的挑战不在海洋上,而是在陆地上。

西线战场上,虽然英法联军在马恩河战役之后稳住了战线,德皇也打消了法金汉发动战略进攻的念头,战线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,但是已经有足够多的迹象表明,英法联军肯定会在近期发动一场大规模战略进攻。别的不说,此时英法联军已经在兵力上超过德军,而且囤积的物资也多于德军。

英法联军没能掌握主动权,不是兵力不够、也不是物资紧缺,而是部队的问题。

说得简单一点,德军的整体素质与整体作战能力明显优于英法联军,因此才能用较少的兵力守住战线。

可以说,在普法战争之后,德军就是欧洲大陆、乃至全球最能打的一支军队。

更重要的是,德军的现代化工作展开得最早,参谋制度也最为完善,并且长期实行普遍兵役制。

这些条件,使德军拥有极为凶悍的战斗力。

比如,在德军步兵营中,开战的时候就有八挺马克沁式水冷重机枪,打到现在已经增强到了十四挺,而英国远征军到现在也只在步兵营配备了两挺维克斯水冷重机枪,法国步兵营则为八挺。

火炮方面,无数次的战斗已经证明,克虏伯等帝**火企业制造了全球最出色的火炮。

只是,这些优势,依然不足以保证德军在西线取胜,甚至无法保证德军在漫长的战斗中守住整条战线。

法金汉已经发出警告,如果再无所作为,德军肯定会被赶出法国。

德皇也非常清楚这一点,如果德军始终保持防守态势,就等于把主动权交给敌人,最终肯定守不住马恩河防线。

最好的办法,就是在敌人之前发动进攻。

为此,法金汉提出,至少应该把西线德军增加到二百四十个师,这样他才有能力发动一场有威胁的进攻。

按照法金汉的意思,他将在阿图瓦与伊普尔,分别针对法军与英军发动一场进攻。

显然,法金汉的要求太高了。

虽然帝国已经完成了全面战争动员,陆军兵力正以每月二十个师的速度增长,但是前线的伤亡也非常巨大,很多新增部队都被用去填补空缺了。德皇手里,还能调动的步兵师不到八十个。如果按照法金汉的要求,把西线兵力增加到二百四十个,就需要向西线增派六十个步兵师。

这样一来,就无法向东线增兵了。

问题是,如果西线守不住,那么在东线取得的任何胜利都毫无意义,而且鲁登道夫也无法保证在几个月内打垮俄国。

经过反复磋商,法金汉与德皇都做出了妥协。

法金汉把增兵要求降低到了四十个师,即与东线平分补充兵力,而德皇则只要求他分阶段发动两次进攻战役。

正是如此,法金汉策划了即将开始的新沙佩勒战役,首先拿阿图瓦的法军开刀。

当时,真正的重点在东线。

在与冯承乾谈过之后,德皇也意识到,能否迅速击败俄国,将决定帝国能否在这场战争中取胜。

说得简单一些,就是得尽快终结两线作战。

虽然帝国拥有欧洲大陆,乃至全世界最强大的陆军,但是要在国境两侧同时打两场大规模战争,依然力不从心。

几个月下来,两线作战的困境已经显露出来。

别的不说,在兵力调配上,帝国陆军就捉襟见肘,往往只能照顾某一个战场,舍弃另外一个战场。

这么打下去,帝国的结局肯定好不到哪里去。

事实上,施利芬元帅在制订总体战争计划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一点,因此提出在三个月到半年之间击败法国,并且制订了周密的“施利芬计划”。可以说,施利芬很有预见性。仅仅四个月,他的担忧就成了现实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